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协会动态 > 协会活动

“让中国百姓吃上最好吃的大米”---听“南粳之父”王才林讲述逐梦优质稻米的不解情缘和事迹

发布时间:2023-11-08 17:49|栏目: 协会活动 |浏览次数:

 


人间最美是金秋,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金秋江南、稻香蟹肥,一派丰收景象。

说起水稻,除了家喻户晓的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很多农户和科研工作者都会提到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南粳之父”王才林。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级活动现场,王才林正式被聘请为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推广大使”,就在前不久他又获评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虽然已过退休年龄,但是王才林仍然活跃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一线。为了向更多科研和农业生产一线工作者讲述丰收故事,2023年9月23日下午,“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才林事迹报告会”在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在种植户口中的“王所”“王老师”从田间走上讲台跟现场200多位“三农”工作者、学校师生以及线上56300观众分享了他逐梦优质食味水稻的不解情缘和艰辛历程。

谈到童年的生活,王才林满是感慨——“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学习成绩优秀人称‘小天才’”“17岁返乡务农成为强劳动力”……童年时期挑过猪粪、罱过河泥、挑过草塘泥的王才林可能从没有想过会从事当时看着“高大上”的科研工作。第一次转机来自于校长跟大队书记“吵”来的中考机会。听王才林说,“14岁初中毕业那年,推荐考高中的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为此,班主任找到村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王才林争取来一个考高中的名额。” 困难的童年时代练就了王才林吃苦耐劳的本质,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王才林自然倍加珍惜。1978年11月他也被江苏农学院苏州地区专科班录取,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有农村劳动经历,如今学习农学,这也在王才林心中埋下了热爱农业奋斗农业的种子。在大学阶段,王才林遇上了自己的科研启蒙老师,更欣喜于自己的名字首次在刊物上出现。这样的欣喜和鼓舞点亮了王才林从事科研之路的灯塔。1983年,王才林顺利考入江苏省农科院,拜在杂交粳稻研究与育种专家汤玉庚门下,毕业后留在江苏省农科院工作,啃起“杂交粳稻”硬骨头。从那时开始,王才林正式开启水稻育种之路。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王才林一直把“让中国百姓吃上最好吃的大米”作为自己的目标。从1986年参加杂交粳稻、863课题研究制定个人努力计划,到1991年开始三赴日本求学深造,再到1998年应聘江苏省农科院粮食所业务副所长……酷暑时节奔波在田头,寒冬腊月依然坚守在南繁基地育种一线,寒来暑往、北种南迁,王才林广泛收集了各类种质资源,终于在“屡败屡战”中发掘出水稻优良食味形成的主效基因,找到了好吃大米的“密码”。

经过9年磨一剑,2008年,王才林成功选育出适宜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质品种“南粳46”。这项重大成就不仅为中国水稻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得到了专家和农民们的一致认可,因此他被赞誉为“南粳之父”。他的辛劳和努力不只是为了农业的发展,更是为了农民们的幸福和福祉。

在2016年日本举行的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一举战胜日本诸多品种荣获“最优秀奖”;随后,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在粳稻组得分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好吃的大米”。

这些荣誉不仅给予了王才林博士及其团队巨大的鼓舞和认可,也标志着中国水稻品种研究发展新的重要里程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南粳46”声名鹊起犹如找到了培育优良食味粳稻的“钥匙”,自那以后,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5718、南粳3908等相继问世,不仅口感依然上乘,而且产量节节攀升,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推广面积是一个品种好坏的有力注脚。统计显示,截止2022年,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其中,南粳9108连续8年超过500万亩,成为江苏省推广面积最大、全国常规水稻第三大品种,并在周边省、市、区相继引种示范。

不仅产量高而且效益好。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苏,普通稻谷一般平均约为1.31元/斤,而南粳9108、南粳5055可以卖到1.45元/斤,南粳46更是可以卖到1.65元/斤。按每年推广面积1300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每亩增产25公斤、每公斤加价0.3元计算,种植南粳系列优质品种每亩增收253元,农民每年种植增收32.89亿元;按每亩用种量5公斤、每公斤种子10元计算,企业每年销售南粳系列优质稻种销售额超过6.5亿元,每年新增利润1.3亿元。

王才林的杰出科研成就广受认可和赞誉。他共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然而,王才林谦虚地表示:“这些成就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说起工作,已经退休的王才林依然然坚持着躬耕田园的初心,劲头十足。2021年,江苏成立了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王才林众望所归成为该研究院的首任总经理。站在新的起点上,王才林仍抱着初心:为政府服务,致力于打造“水韵苏米”品牌,提升优质稻米区域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为企业服务,为相关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技术产品和服务,为相关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技术产品与服务,提升稻米品牌效益;为农民服务,为订单种植大户提供优质原种和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提升优质原粮效益。

王才林坚信,作为农业科技人员,他的责任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始终把农民的需求和市场需求放在首位,在科研过程中,注重与农民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 南粳系列大米的成功离不开王才林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科研的热爱。他不断创新,持续探索,为中国百姓提供更安全的食品保障。他的科研成果不仅让人们品尝到更美味的大米,还为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才林以对科学的坚持追求和不懈奋斗赢得了成功。在科研过程中,他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然而他从未放弃过。出于对农业发展的热爱和责任感,他持续进行实验和改良,希望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水稻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他研发的杂交粳稻品种在江南地区广泛种植和应用,为农民带来了丰收和经济收益。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场圆桌对话和互动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王才林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的奋斗故事更是许多奋斗在三农一线科技工作者的一个缩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他们以实际行动推动着科技创新和现代化进程,推动者社会进步和发展。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工作者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我们要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王才林为榜样,鼓励众多年轻人积极参与科技研究和创新。

在伴随稻花香的岁月回顾中,我们看到了“人事尽时天理见,但勤耕耨候丰收”的矢志不移,读懂了“喜看稻菽千重浪,为农辛苦为农甜”的赤子之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这可谓是王才林的生动写照。这样可敬可爱的农业科学家,值得荣誉加身,理应载誉前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更多的人从王才林研究员的事迹中受到激励,发扬科学家精神,以实际行动矢志践行科技报国之志,在科技强国、乡村振兴中扛起“江苏担当”!

隆重举行“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才林事迹报告会”,就是要为最美科技工作者鼓与呼,要让一位四十年如一日扎根稻田、用“芯”耕耘美丽乡土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被更多人看见、敬重、学习!

本次活动也是2023年江苏“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之一,由江苏省科协农村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公共关系协会、江苏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江苏省农学会、江苏省水产学会、江苏省冷链学会联合主办,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开放大学、翰海教育、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等。

更新于 10-05

 

Copyright © 1994-2024 江苏省公共关系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电话:(025)86667579/ 13305152879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321号现代大厦22楼2203 备案号:苏ICP备200049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