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品牌江苏

江苏距离“新型工业化”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4-02-05 22:03|栏目: 品牌江苏 |浏览次数:

2024-01-09 09:31:00  来源:江苏经济报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被列入了2024年全国“高质量发展”九项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去年10月23日举行的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上,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新型工业化之“新”,更多体现在依靠新技术激活新动能、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和增创江苏工业发展新优势上。江苏应知重负重、勇挑大梁,努力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支撑。

何为“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不同,这个“新”包含了新的发展目标、要求、模式、路径、动力和成效。如:新目标是产业安全自主可控、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新要求是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和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新动力是科技创新。

江苏担负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正步入形成新质生产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江苏制造”在全球工业版图中占有重要一席,有条件、有责任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探新路。信长星强调,要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揽,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他提出,首先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 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

作为全国工业最强省份之一,江苏距离“新型工业化”的目标还有多远?2024年以及更长时期,如何才能率先实现这一目标,既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支撑,又能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物质基础?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两位专家。

【专家观点①】

两个关键“突破点”:科技自立自强 先进制造业集群

徐春华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

新型工业化之新,“新”在理念之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始终;“新”在动力之新,坚持创新驱动的根本动力、绿色发展的普遍形态、数智赋能的时代特征、“四化”同步的根本要求、融合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高度开放的发展格局,走新质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新路。

江苏从早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创造了农村工业化奇迹,到发展创新型经济进程中打造了省域数量最多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再到着力发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江苏新型工业化根基厚实,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江苏距离新型工业化有多远?有两个关键“突破点”。

一是要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上取得何种进展。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驱动。在霸权国家对我国进行科技围堵封锁、高筑“小院高墙”的情况下,没有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性突破,是无法推动工业化跃升、占据全球新型工业化制高点的。

过去通过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走引进和跟随战略,可以实现江苏工业之大,仅凭一省之力就可以贡献出占全球产值约4%的制造业规模。但在新形势下,只有科技自立自强的牵引和强支撑,才能实现工业焕新和突破。以此为标准衡量,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已经布局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但要在科技自立自强上有重大突破,支撑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要看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突破上取得何种进展。推动各类产业资源向特定区域汇聚,打造竞争力强、根植性强的产业集群,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经济演进的一个重大趋势。江苏在发展产业集群上业已形成全国领先态势,目前正按照产业集群思维,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但与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相比,江苏制造业短板突出,集中体现在缺乏“链主型”“平台型”和占据国际前沿的创新型企业,“有高原无高峰”“有应用场景缺乏自主平台”等薄弱环节尚未真正突破,导致在新一轮更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例如,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是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持续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但仍缺乏重大突破。此外,当前以生成式大数据模型为标志的人工智能革命浪潮澎湃,其巨大颠覆性力量极有可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产业版图。江苏在这方面虽有布局,但在龙头企业、创新人才、战略平台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如果不能扭转竞争劣势,必然会直接冲击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形势下,江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议把握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抓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类产业”。传统产业是江苏工业的基本盘,基础雄厚,通过产业焕新仍能够打开一片新天地。近年来江苏纺织服装业“频频出圈”就是例证。新兴产业是江苏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优势,有条件对标行业一流标准,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质的提升基础上的量的扩张;未来产业是赢得未来的希望所在,江苏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规律,瞄准科技最前沿,聚焦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抢占新赛道、拓展发展新空间。

抓好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三类企业”。“链主”企业是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皇冠明珠”。江苏拥有一批具有世界级的制造业“链主”企业,但“链主”企业数量偏少,且集中在传统产业,需要强化新科技属性,更多在新兴领域推动“链主型”企业的涌现。入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多、后备企业多,是江苏制造业的重大优势,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展优势,始终是江苏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力量。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在当今的“硬核创新”时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更有效率地培育中小微企业,打通进阶式成长“快车道”。

抓好企业家、科研人才、产业工人“三类人”。市场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推动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企业家精神为推动力的再创业。科研人员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是江苏新型工业化的重要 发力点。产业工人素质高,是江苏工业化的重要优势,未来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这一优势,形成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优势。

【专家观点②】

释放多重动力 多元主体协同 激发多样人才活力

沈宏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江苏由制造大省转向制造强省的根本途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江苏新型工业化进入新一轮加速期、跃升期,同时也面临更大压力、更强挑战。

对照新型工业化的标准,江苏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关键是要通过锻造核心竞争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从根本上转变长期以来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制造水平落后、关键零部件和部分资源要素供给不足等困扰。

江苏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取决于江苏能否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提升江苏制造领先优势,切实破解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瓶颈,在产业集群建设、经营主体培强、产业创新融合、基础能力夯实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而言:

一是充分释放多重动力的叠加效应。厚植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力,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不能仅从工业应用端发力,而是要着眼长远,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破解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基础瓶颈。还要以制造业的智能化为动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改造升级的同时,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在优势领域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使之承担“链主”的作用,带动一批制造企业以及配套和协作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产业链各环节,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以产业链链主为主导,推动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开放效应,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充分激发多样人才的创新活力。一方面,结合全球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江苏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着力培育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及青年人才,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再培训教育,鼓励校企合作,开展“项目+人才培养”“实验室+人才培养”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制造企业与相关培训服务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建立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标签:
责编:梅源

Copyright © 1994-2024 江苏省公共关系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电话:(025)86667579/ 13305152879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321号现代大厦22楼2203 备案号:苏ICP备20004949号-2